字母哥与90激战热火分钟,领先优势明显胜负难料!,Doinb焦点对战热度持续攀升-九游官网
两会即将召开,政协委员贾康最近谈到了九游体育官方网站很多关于宏观经济,房地产的九游体育言论。今天我们来看看他在近年的九游官网一次演讲,跟大家谈谈政府与企业合作的那些事儿。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过去所说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PPP项目的热度在最近两年内直线上升。
举个例子,现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是个大棋盘,要把北京市所有的党政机关办公场所搬到通州,就是PPP。突破原来思维格局的大动作,风险的应对适合政府来承担;具体到项目的建设、管理上,企业恰恰是强项。
(摘自2015年10月12日蓟门法制金融论坛。主讲:贾康;原题《PPP正面效应及其立法问题分析》)
PPP这一热点概念,即过去所说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也就是现在官方所说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及其一系列的关系。
从背景来看,PPP项目的热度在最近两年内直线上升。李克强总理和部长们去欧洲,欧洲国家的领袖人物几乎众口一词地推荐了这个项目,总理马上和楼继伟部长开会讨论。所以2014年后,就有了一个新的动向,发改委和财政部都憋着劲想在这一方面做出政绩。
2014年年初,全国财政会议按照惯例召开了三个半天。第一个半天,楼部长做部门工作总结报告;第二个半天,与以往不同,并未转入分组讨论,而是召开了以PPP机制创新动员讨论为内容的全体大会。楼部长动员一个多小时,然后由国家开发银行、鸟巢、参与鸟巢项目的融资方,以及北京四号线香港方面的高管等专家来做培训,此后在各地开展调研和培训。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他们和发改委在同一个时间推出关于PPP项目的指南。这就是一个具有权威性执行依据的文本。示范的项目既有中央的层级,也有地方政府的层级。项目开展可以说是如火如荼。当然,这里也存在争论和困惑。
实际上,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经济社会中工程领域建设事项的合作共济机制,具有明显的创新特征,这种合作主要强调政府和非政府主体的共赢。公共工程架桥修路、上下水管道、集中供热供暖,包括公立学校、公立医院以及公共绿化的项目,过去来讲,当然认为是政府应该提供,而在PPP概念下,强调的是政府和非政府合作提供,它来源于探索经济发展规律当中伴随新公共管理运动形成的相关理论和丰富实践。
20世纪的大萧条,从理论认识角度来说,反映的是市场作用和国家干预。理论上最有代表性的是凯恩斯主义,它极大地缓解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在大萧条之后,凯恩斯主义指导政府通过国家干预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也使得政府牵引公共服务促进公共福利。在二战还没有结束的时候,英国就转变成为公共福利国家,注重医疗服务,还有住房保障和基本养老保险等公共服务。北欧人民从摇篮到坟墓,都得以保障。政府牵头提供令百姓满意的公共服务供给,缓解了社会矛盾,但是发达社会新的矛盾又出现了,是政府的这种供给是否长效,是否可持续,如果它不能很好地可持续,那么它就会变形。
比如,英国人标榜整体社会成员都可以享受到应给予的医疗救助,政府不考虑经济无条件地一定要施以援手,后来小疾病也纳入了公共医疗体系。现在最终演变成这样的情况:在街头腿摔断了,立马送进医院急救,而小的疾病却要走程序登记,然后才能接受免费的公共医疗体系提供的医疗,要排很长的队、等很长的时间,这必然会造成新的矛盾。
政府在这种社会压力下就会考虑,可持续发展有没有更好的创新。这种创新就是撒切尔提出的,当时我们翻译的是私有化的运动,其实更准确的翻译是股份制改造加上公共领域的公共服务供给跟市场的选择机制、市场的竞争机制尽可能合理化对接。
这一套新公共管理运动有广泛的影响,澳大利亚、新西兰比较早采用,美国在这方面也有积极的探索,撒切尔的理念后来极大地影响了里根,里根的经济学和撒切尔是一脉相承的。这种新公共管理运动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20世纪后期的新发展经济体,在公共工程领域几乎是和发达经济体齐头并进地展开了探索。
传统理念的概括较晚,较早在传统理念上形成清晰认识的是英国人,20世纪90年代已经把PPP确定下来了。但是在还没有流行起来的时候,跟它对接的是BOT,从建设到运营再到移交,一般要覆盖20—30年或者更长时间。现在有一种说法,土耳其这个发展中的经济体是BOT最早起源地,也有说当时香港在还没有回归时架桥修路就运用了BOT。
在这种导向之下,工业革命以后的发达经济体和欠发达经济体,在梯度推移的同时,也并不是完全按照梯度推移来发展的,PPP可以在发达经济体中看到,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和欠发展的经济体,PPP也成了备受关注的重要创新事项。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按照“一带一路”的构想考虑,中国本土在积累PPP经验的同时,在“一带一路”的节点上,在公共工程建设方面,一定会创造有声有色的PPP具体案例并积累更丰富的经验。西方已经列出十几项的BOT、TOT、IOT等,在中国的创新空间已经不断增加自身特色和主打的概念。虽然中国目前还是初创阶段,但是连片开发还是最吸引眼球、最让投资主体看重的一种。
北京往南50公里的固安,就是十几年前启动连片开发PPP的一个区域,当时非政府主体投资方是华夏幸福上市公司,有段时间密集地在电视台做广告,成立产业新城运营商。它把固安这边招资引商,产业新城的建设跟其他所有的功能区以及宜居城市建设等方方面面打成一个大包,一起来做。这种连片开发使固安在短短十几年迅速崛起,五十年规划才走了十几年,固安从默默无闻的农业县崛起成长为产业发展有声有色、财政收入达到领先水平的标杆县,这种机制创新在未来一定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学术角度考察,既然是一个公共工程在多主体合作共赢的机制下完成建设事项,一定要形成风险共担机制。共同分担整体项目是有分工的,把不同类型的风险交由最适合处理的主体最优处理。
任何一个公共工程都是棋盘上的一个棋子,棋盘是整体规划。现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大棋盘,在这个大棋盘上,要把北京市所有的党政机关办公场所搬到通州潞城,这个地方要有基础设施、办公设施建设,通盘的谋划是要先行的,政府在全局性的规划与政策导向上天然地具有社会管理者的优势,注重整体发展战略。突破原来思维格局的大动作,这种风险的应对就适合政府来承担。而具体到项目的建设,管理上有一大堆细节,政府在这些琐碎事情的方面是弱项,企业恰恰是强项。但是,企业进入PPP建设项目一定有个前提,法治给它一个定心丸,即企业参加进来后未来是能够通过法治的保障使企业取得投资回报的,这样才能达成和政府合作的协议,企业才会在合同签字。企业一旦认同做这个事,一定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会关心将每件事情做到极致,做到最符合它投资回报的水平,这就是企业的优点,企业的长处。同时,在合作中一定会涉及专业的机构,我们愿意把它称为中介组织,比如法律事务所、设计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税务筹划事务所等,它们的优势就是对风险的处理。
提到风险分担就要讲到利益共享的概念,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这是天经地义的,这里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企业参加PPP创新,不能认为是学雷锋,有人把它称作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这容易产生误导,企业参加PPP仍然是在商言商,仍然是考虑投资回报,只有找到这样一个从利益出发的企业定位,才能理顺以后所有的关系。企业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它最大的社会责任首先是在创业创新方面能够站稳脚跟,生存下来,争取做好、做强、做大,哪怕是一个中小企业也没关系,但是一定要能生存、发展,遵守社会公德,通过生存经营体现存在价值,这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再往后经过发展,愿意做公益、慈善,那当然社会更欢迎,但是在PPP这个概念下绝对不会一下把它等同于公益慈善,一定要在商言商,它是从内在的利益导向、投资取得回报的角度来考虑PPP提供的机遇。这个定位之下,企业的利益与中介机构的利益有共同点,这些事务所的专业人士要实现自己的相对优势,得到市场上的认可,在竞争中实现自己的市场份额,当然也要实现利益回报。
政府方面在PPP合作中也要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这个诉求是和政府特定角度的利益打通的,政府是公权的代表,但也是一个一个有血有肉的官员组成的管理主体。官员同样要考虑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依托于什么,依托于在这个位置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出政绩天经地义,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政绩长期化,合理化,能够经受时间和历史的考验,这就是好官员,好政府应该做的事。合在一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后面紧接着的是绩效升级,这个绩效升级就特别有意义。我们直观地看来,PPP首先是融资,政府钱不够,就把非政府主体的,在中国现在已经雄厚起来的民间资本、社会资金,包括境外的社会资金拉过来,这是融资。融资模式的创新是一望而知的,跟着的还有管理模式的创新。从融资到项目管理的方方面面,是一个上台阶的提升。
摘自《金融强国之路: 中国金融改革和创新模式激辩(第一辑)》
新书上架,购买请戳“阅读原文”
3 条评论